山东淄博民风民俗


淄博,它古老而又年轻,它是著名的“陶瓷之都”“丝绸之乡”,是齐文化的发源地,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的人民勤劳、热情,他们同样有瑰丽的文化,有自己的民风民俗。除夕前后,人们购年货、买新衣服、放鞭炮,处处张灯结彩,鞭炮声淹没了我们的欢笑。

观灯赏月

在元宵节之夜,家家户户扶老携幼,纷纷出门观灯赏月、游览良辰美景,是人们保持了千百年的习俗。淄博市是闻名海内外的花灯之乡,每年元宵前后,无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都要张灯结彩,各种民俗活动如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民俗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热闹非常。元宵之日,在山东淄博地区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感受到欢乐浪潮的冲击。

打铁花是淄博地区独特而古朴的民间娱乐,据说产生于元朝。那时,这里的冶铁业特别昌盛,铁水熔化之后,金星四溅,这触发了人们的创作灵感,于是一项神奇而又壮观的民间活动---打铁花便产生出来了。

打铁花有很高的技术性,打花者无不使出浑身的绝招,打它个满天开花。

辞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间俗称“过小年”,传为送灶君上天言事之日,故又称“辞灶”。农家多以谷草、大豆置于灶前,表示给灶君喂马,好让灶君骑马上天,一路顺风。灶君像前供杂面、糖瓜(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上天说坏话),并口中念叨“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少说是非话,多带五谷粮”。供罢即将灶君像撕下,与纸钱、谷草一起烧掉,意味着送灶君上天了。至春节方重新贴灶君像。淄川在辞灶之后还有卜灶的习俗,即悄悄外出听人说话以为休咎,此为古代镜听之遗,《聊斋志异》中有详细记载。现在此风已止,唯吃杂面、糖瓜之俗尚存,同时家家户户开始置备年货。外出者多在此日回家。

嫁娶

旧时男婚女嫁皆由家长包办,通媒结亲,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些穷苦人家因生活所迫,有的将女儿卖给人家当童养媳,亦有的实行换亲,即互易其女为儿媳。婚龄一般男大女小,男的到十五、六岁,甚至十二、三岁即有父母央人求亲,更有甚者“指腹为婚”,订“娃娃亲”。也有女方托媒说婆家的,叫“倒提媒”。媒人受托后,往返男女两家串通撮合,双方家庭为慎重起见,暗中打听情况,并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无相克和不中意处,即可订亲。也有通过串门子、走亲戚等方式相亲的。淄川的情况稍有不同,待媒人把亲事说定后,须再请一媒成为双数后,才送柬订婚。

送日子:男女到了婚龄,男方请人择定结婚吉期,写红帖送往女方。双方根据吉期做结婚准备。

催妆:婚前两天,男方用食盒盛鲤鱼一对、公鸡一只、猪腿一对及艾蒿、葱等礼品送往女家,称“催妆”。食盒上贴大红对联:“未及迎亲先纳彩,略借奠雁作催妆”。

送奁房:婚期早晨(有的前一天),女家将奁房(嫁妆)送往男家,男家对送食房人招待酒宴给赏钱。奁房的多少,穷富各异。一般是桌、椅、柜、箱、脸盆、被褥和衣服,并有绣花枕头若干,有的多达二三十对,以备分送给婆家长辈。

结婚:吉日上午,新娘坐花轿前往男家。轿前旗、伞、吹鼓手,吹吹打打,称“送亲”。悦庄以东地区,新郎坐蓝轿先到女家,举行仪式后,蓝轿在前,花轿在后,称“迎亲”。花轿有两“送客”护送。送客多为新娘的兄弟。新娘身穿红袄,系裙子,戴蒙头红(布),怀揣铜镜或青钱,脚踩红包袱包裹的粘糕。轿到门前,两女“架客”打开轿帘搀扶新娘下轿。过门时鼓乐鞭炮齐鸣,红毡或红席铺地,新郎在前,新娘在后。人门两边各放火盆,门槛上放一马鞍,意取红火与平安。新人在香案前拜天地隍,宾客喜宴开始,新娘进入洞房。架客将新娘蒙头红取下,交婆母抱一抱,意为早抱孙子。晚上,晚辈进洞房嘻闹,向新人索取糖果,名日“闹房”。次日晨新娘给公婆磕头认亲,上午祭祖坟。第三天新娘回娘家,称“回门”。

建国后,男女结婚多为自由恋爱,亦有靠人从中牵线的,叫“介绍人”或“红娘”,双方经过了解后商定婚事。

订亲

旧时又称“送柬”或“换帖”,是双方初步落实婚姻意图的一种书面形式。男家请人用红纸将求亲之意写成小帖,封面再写上吉祥的祝词,以及“敬求金诺”、“恭侯金诺”之类表示求亲的字样,由媒人连同男家准备的衣料、首饰、化妆品、聘金等“彩礼”,用一对大红包袱包裹,送往女家。女家收到柬帖后即回帖,加“谨遵台命”、“仰遵玉言”等表示同意结亲的字样,并附回礼,由媒人带回男家。多以鞋帽、文房四宝等作回礼,淄川则回以香、艾(意为相爱)、盐(意为有缘)、麦(意有福),每样用红纸包成两包。临淄则以糕若干(按新娘年龄,每岁1对)、茶碗1对、10双高粱莛、9双筷子作回礼,取意“十停九稳”。然后男家备席答谢媒人。

订亲这一习俗至今仍然沿用,一般男女双方同意后,再由双方家长出面走动,以示承认,并向女方赠送聘礼,即算订婚。近年来,在部分人中要彩礼之风大盛。

农历七月初七日,又称“七夕”,传说该日晚为牛郎织女相会之夜。旧时多有少女深夜设香案向织女乞巧之俗,现基本废除。

丧葬

旧社会,丧葬用木棺土葬。病人死前家人为其穿寿衣,死后净面、理发。放置灵床上,烧“倒头马”,供“倒头饭”,点长明灯。子女披麻戴孝,到土地庙“泼汤”、“关盘缠”,早晚各1次。长子拿竹杆站于凳上,面向西方喊“爷(或娘)呀上西天”,名曰“指路”。邻里帮助办理丧事,亲友带供品祭仪吊唁,或付人情(钱),近亲献“茶食”,女婿献“铭旌”。

做寿

老人每逢生日,子女近亲为其祝寿,花色品种献酒肉糕点等,以表孝心。

温锅

新屋落成,乔迁新居,亲友携带礼品前去祝贺。

往粥米

妇女生孩子,男孩第6天,女孩第9天或12天,娘家送鸡蛋、红糖、米、面等物品。

添囤

出家的闺女分家,另立门户,娘家人送粮食、炊具、酒菜等,意为帮助安锅立灶,独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