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特色文艺


台湾布袋戏

布袋戏是台湾重要的传统表演艺术之ㄧ,是集雕刻、美术、文学、掌技、音乐、口技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表演。

将各种人物的戏偶以木头、布料及各种配件制作,托于掌上搬演,再配以说、唱表演戏剧的演出方式,所以又称为掌中戏。布袋戏的欣赏重点首推口白与操偶,由于木制的戏偶本身并没有生命,没有表情,透过表演者精湛的操偶技术,赋予其生命才能栩栩如生。

除戏剧表演之外,布袋戏表演时,戏台和戏偶就是一项精致的雕刻与彩绘艺术,所以观赏布袋戏就是欣赏一种综合艺术。

台湾油纸伞

油纸伞在客家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除遮阳避雨外,更是心中吉祥的象征,在美浓人眼中,送伞象征着吉祥、高贵的情谊。

因为油纸伞的油纸二字和「有子」谐音,加上伞中有四人,且伞形圆满,因此,带有多子多孙的祝福之意。所以在男孩16岁成年礼时,或是女儿出阁,即赠与一对纸伞,象征团圆多子多孙之意,加上它具有传统纯朴的风味,纯手工制作手法,较一般民俗工艺品更为精致也更具意涵。

美浓是台湾油纸伞的故乡,所以若在下雨天时,看到美浓街上有人撑着油纸伞,可别觉得奇怪,因为油纸伞不但代表美浓人对乡土的浓厚情怀,也是让他们特别骄傲的技术与艺术。

台湾捏面人

捏面人是一项非常具有中国民族色彩的传统技艺,又称为「米雕人」,其材料为糯米粉团、面粉团,蒸熟后运用,造型多以传说故事或人物及动物花鸟为主,现今又加上卡通、漫画人物,由于色彩鲜艳并且可以食用,所以深受到儿童们的喜爱。

它最早出现在中国山东河北一带,在宋朝元朝的时候民间较大的宴会,常在入席前,利用面粉捏制各种人物鸟兽,供客人们观赏作为一种席前招待。到了明末清初,每逢冬腊庙会赶集的时候,就会有背着长架小箱,以各种色面捏制成各种人物虫鸟的捏面人师傅出现了。

今天的捏面人已经成为一种收藏和把玩的艺术品,而不再只是庙里供桌上的祭品了。

台湾吹糖

吹糖以麦芽糖为主要材料,在锅里溶化,呈半胶状时取起捏成中空的球状,并抽出一条细长的管子,管子就冷却成为固体,捏在手中的糖团仍是高温软软地,做吹糖的师匠,双手十指并用,一会儿挽,一会儿捏,那条抽出的管子,轻含在嘴唇里吹着,短短三四十秒间一只栩栩如生可爱的小动物便出现了。吹糖的手艺虽然很快就能学会,但要得到窍门就得费上一番工夫了。

台湾中国结

中国结的起源,目前可以查考最早的资料,可以溯源到1万8,000以前的旧时代晚期,从北京山顶洞人文化遗迹中出土的一枚长约8.2公分的骨针,及一些穿孔的贝壳、石珠,显示当时的人们已具备缝纫的技能及审美的观念。

绳结除了可以缚绑东西,在文明的演变过程中,也曾经担任过记事的工具;然而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担任一些实用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其特殊的艺术价值。民国69年,台湾一群热爱结绳艺术的朋友,将中国历代流传下来既富装饰功能,又具实用价值的传统节子,多方面加以收集整理,进而研究创新,认为其外观对称、含蓄、精巧、变化之美,可以代表中国悠久的历史,符合中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将其命名为「中国结」。

台湾香包

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过端午节,而在所有的端午的习俗中,最富于静态美和温馨气息的莫过于制作和佩戴香包。以往由于医药不发达,人们就把具有杀菌作用的雄黄,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戴在胸前,利用它散发出来的香气使夏天的虫菌不来侵扰,这就是香包的起源。

香包又叫香囊,也叫馨香。它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民间认为五月气候湿热,多生疾病,每逢端午节这一天,除了挂艾草、吃粽子、划龙舟外,孩子身上还挂着香囊,当时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状,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贴以艾叶,故名艾虎香囊(今称香包)。

今日这些吉祥物虽已不复昔日辟邪去病的功能,但仍具有「怀古、念旧」之伦理意义,并兼具实用性和装饰美,在端午节仍是一个甚为应景、普受喜爱的饰物。

台湾陀螺

陀螺,是一种钟形,木制,能在地上转动的玩具。中国在宋朝时,就已出现一种类似陀螺的玩具,叫作「千千」。

抽陀螺,是一种相当古老,现代人仍然很喜欢的游戏。抽陀螺的方法非常简单,陀螺的形状,是一个圆锥形的短木,上端微微隆起,下端尖锐。玩时,把它放在地上,用一根小鞭儿抽它,使它旋转,一面转一面抽,就会转个不停。

由于时代进步,制作材料不同,大家玩的陀螺各式各样,且玩法也有不同,尤其在「木陀螺」方面,由于成人的参与,陀螺愈玩愈大,从数十公克到三公斤、六公斤、十几公斤、三十公斤,甚至到七十二公斤,九十多公斤的,都有人玩。在桃园大溪仍保有这一项相当特殊的民俗体育,当地人几乎从小到大都会抽陀螺,福仁宫的一代陀螺王所展示的陀螺大的可达120斤,打陀螺用的麻绳比拇指还粗。下次你有机会到大溪,除了逛老街、看木器、买豆干外,别忘了看大溪陀螺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