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钱陈”的传说


“飞钱陈”是莆仙“四大陈”之一。即“玉湖陈”、“颍水陈”、“玉山陈”和“飞钱陈”。其实“飞钱陈”人数最少。然而,“飞钱陈”移居闽南,广东,菲律宾并繁衍的陈氏后裔人数很多。闽南与广东陈氏后裔财力丰厚,他们有强烈的追根溯源愿望,每有陈氏活动都积极参加并捐献善款。位于仙游城内街飞钱巷的“飞钱祖祠”,就是1994 年重建的,主要由闽南的泉州、晋江、惠安、及菲律宾华侨等“飞钱陈”后裔捐资。

“飞钱祖祠”两侧边门上悬嵌有“钱库”、“飞钱旧居”、“二飞世第”、“琴盘”等石雕古匾;红漆大门两侧嵌砌“积善济人”、“肇庆逢仙”、“南渡造桥”、“飞钱格天”等影雕;殿堂双层横匾,雕有飞钱历代仕宦生平浮影,竖屏两凤九龙及山水花鸟木雕图案;殿幕内端坐二尊飞钱祖公妈神像;上下厅花梁上悬挂“祖德长昭”、“动天飞钱”、“弘扬祖德”、“积善飞钱”等九幅雕龙画凤金字赠匾。

这些古匾、横匾和赠匾,蕴含着“飞钱陈”的历史传说。位于仙游城南的一座古桥“南门桥”(又名“升仙桥”、“仙溪桥”),桥长 171 米,18 个桥墩皆为船形,桥面横铺石条,两旁有石砌扶栏。桥南端扶栏两边立有二尊披甲带盔的“桥头将军”。据说,建桥时,上至虎啸潭,下至五帝庙水底及两岸皆用大石板条铺砌,以防洪水冲毁。南宋绍兴八年 (1138),广东肇庆府太守陈可大及两兄捐资二年内建成。元至清曾被洪水冲毁 10 次,均由民众募资重建。现存桥墩为清代所建,保持宋代风格。宋绍兴十年,南门桥建成后,水陆交通便捷,商业街市逐渐形成,促进了经济发展。明御史林兰友诗云:“谁造南桥渡,常悬半天虹;往来无病涉,童叟颂丰功。”

清乾隆 《飞钱陈氏族谱》 记载:陈可大祖父,始积功累仁,广置祭田,备修南桥,因工程浩大,未能动工兴建;陈可大父亲奉直大夫,乐善好施,广结善缘,仍未酬其志;直至陈可大“始酬双阐”之素志。一座桥历经陈家三代,终于由孙辈陈可大修成。但是,民间传说,南门桥是由陈可大母亲,即陈汝器夫人倡建,人称“飞钱妈”。

“飞钱妈”朱氏嫁入陈家后,在仙游县城经营米店,每逢灾年必煮粥济民,以至于由殷实富户变为一贫如洗。

一日,一女道求施舍,朱氏说我已经囊空无物了。女道指朱氏所穿袜子求赠,朱氏入室解带取出,却不见女道。忽一声响,天赐飞钱满室,陈汝器夫妇即焚香祝祷:“愿钱减半,乞贤胤,光显门户”。话毕,又听一声响,飞钱又去一半。官府闻此事,盖钱库存其藏钱,陈氏以“钱库”

为派系,以“飞钱”为族名,世称“飞钱陈”。奇事过后不久,朱氏连生三子,簪缨仕途。长子陈可行官居国子监丞,次子陈可久官武举秉议郎,三子陈可大赐进士第,官朝散累赠大夫,官至广东肇庆太守。都为官清廉,朝廷特封其父陈汝器为奉直大夫,封朱氏妈为有德太夫人,夫妇同寿期颐高龄,活到九十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