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香会


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七,亳州城隍庙都有苦香会。解放以前,亳州人祖父母或父母有病时,除积极求医问药外,不少人到沛国谯郡(城隍庙山门匾额)城隍庙许愿。群众迷信城隍爷最灵验。有的许六月十七身穿棉装给城隍爷打扇,有的许扎针掛盘香或扎锥,这苦香会就应运而生了。

苦香会设在柴家沟北头路面,院内有北屋三大间,东屋两间,会首姓刘,苦香会不收会费仅收少许香火钱。许愿者扎银针挂盘香者,盘香银针,木头拐子自备,拐子一头刻着龙头,油漆的明亮,挂八角小宫灯。如扎八根针者,前胸谷背各扎两针加两个小木拐子,腰间用白布围腰,放拐子用扎 还愿者什么都不要带,苦香会备紫铜、黄铜锥条若干根,长约一米,粗细比一般家庭用的竹筷略细一些,一头打造的锋利尖细,用榆皮面塑制的禽类身子,有眼有翅,锥尖就播在其中,一是美观,二是防止刺伤观众,锥体的另一头打造一个弯钩,拴上彩绸。

六月十七正会那天,苦香会人员,提前赶到柴家沟,许愿者拿黄表纸抓香灰打磨银针和铜锥。时间一到,由会首上香燃纸点鞭炮,大家一起跪于地上扣头。礼毕,由技师依次为扎针者扎银针。第一针扎在手腕后约二指处,第二针扎在留有二指的地方,把针摆弯。再用红布绑在两针之间,把盘香挂于红布上。扎锥者比较简单,许愿者跪于地上,上锥师用一粒黄豆放于左嘴角之内腮帮用力按压。主要是使腮帮神经和血管麻木。扎时减少疼痛和出血。但要注意两点:

1、是进锥的位置不能太可里和太可外;

2、正会当天扎针或扎锥的许愿者都得减少饮水,以免途中入厕不便。针锥上齐后,前面有彩旗开道,真是旗帜招展,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显得格外热闹。挂盘香者紧跟锣鼓先行,扎锥者紧随其后,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向河北进发,接到城隍爷以后,苦香会插到大班会以后跟着走,街上观会者人山人海,行走非常困难,大多得晚上才能进城隍庙,有时得到第二天上午才能进庙。迎奉了城隍爷到后殿安排妥当后,大班会等文艺团体散去后,由苦香会技师负责起针,锥后,并将旗帜锣鼓等物由专人护送到柴家沟会首家中。

解放以后,亳州城乡居民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城乡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平均寿命比解放前有很大提高,人们有病再不会去寺院拜神许愿了。苦香会的历史早已宣告结束,只能成为记忆中的一页,永远不会再现苦香会的影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