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巧板——古典益智玩具


资料一:

    七巧板是一种智力,故名思义,七巧板是由七块板组成的。而这七这块板可拼成许多图形(千种以上),例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多边形、玩家也可以把它拼成各种人物、形象、动物、桥、房、塔等等,亦可是一些中、英文字母。

    结构

    七巧板是由下面七块板组成的,完整图案為一正方形:五块等腰直角三角形(两块小形三角形、一块中形三角形和两块大形三角形)、一块正方形和一块平行四边形。

    名称

    七巧板除「七巧板」的名称外,还有不少名称:「益智图」、「智慧板」、「唐图」等都是七巧板的别称。七巧板的英文名称则為「Tangram」。这英文名称的由来在坊间有不少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三种:

  1. 它来自被废弃的英文单词「Trangram」,意思是奇形怪状的小玩意。

  2. 「 Tang」是来自中国唐朝的带后缀;而Gram是来自希腊文,词意為「作品」;整个词语的意思就是「唐朝的作品」。

  3. 来自俚语「Tanka」,话说从前居住於中国东南沿海岸被称為蛋家的水上居民,他们供应食物给一些在运轮摆渡中的商家,除了供应食物以外,他们还提供一些娱乐招待,其中一样即是由七片薄片组成的中国谜题。「Tangram」一词大约就是Game of the Tanka - 「船上人家的」演化出来的。

    三种说法皆有一定的根据,但大部份西方人皆觉第二种说法最可靠。

    历史

    根据近代数学史家们的研究,七巧板是於明、清两代间由中国人所发明的;少许人士说七巧板经已发明了一千多年了。

    中国的发展流程

    先是宋朝的燕几图→演化成明朝的蝶翅几→再者清初到现代的七巧板。

    燕几图 - 七巧板本来的面目是「燕几图」,燕几的意思是招呼客人宾宴用的案几,引发这个点子的人是北宋进士黄伯思,他先设计了六件长方形案几,於宴会时能视宾客多寡适当调整位置,随后又增加一件小几,七件案几全拼在一起,会变成一个大长方形,分开组合可变化无穷。已和现代七巧板相差无几了。

    蝶翅几 - 后来,明朝戈汕依照「燕几图」的原理,又设计了「蝶翅几」,由十三件不同的三角形案几而组成的,拼在一起是一隻蝴蝶展翅的形状,分开后则可拼成出一百多种图形。

    七巧板 - 现代的七巧板就是在「燕几图」与「蝶翅几」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出来的。

    其他国家

    七巧板在明、清两代很快就快传往日本和欧洲。1805年,欧洲的书目中已经收有介绍中国七巧板的书籍。日本七巧板分割方式和中国的略有不同,它应该是采用蝶几样法的中心正方形变型而成。由於日本在1742年出版了《清少纳言智慧板》一书,而中国现存最早有关七巧板的书籍 - 《七巧图合璧》是1813年出版的,因此日本人认為七巧板是日本人所发明。

    玩法

    七巧板的玩法简易,就是用七巧板内七块板块拼出各种各样那千变万化的图案,也可以跟朋友们试试看谁拼的最多。

    好处与用处

    七巧板的好处与用处简直是多不胜数,以下是七巧板部分的好处与用处:形状概念、视觉分辨、认智技巧、视觉记忆、手眼协调、鼓励开放、扩散思考、创作机会。

    无论在现代或古代,七巧板都是用以啟发幼儿智力的良好伙伴。能够把幼儿对实物与形态之间的桥梁连接起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形状分析及创意逻辑上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现在被家长们广泛採用来帮助小孩学习基本逻辑关係和数学概念。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各种几何图形、数字、认识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了解毕氏定理。

    七巧板还可以教导小朋友辨认颜色,引导小朋友领悟图形的分割与合成,进而增强小朋友的手部智能、耐性和观察力。亦可用以说故事,将数十幅七巧板连成一幅幅的连惯图画,即可当漫画般说故给小朋友听。先拼出数款猫、几款狗、一间屋,即可说出一美妙动人的故事。

    制作七巧板

    制作七巧板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材料亦只是普通文具:一枝笔、一把尺、一张剪刀和一块纸板/纸张,如喜欢,可準备少许顏色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