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艺术品收藏市场,每执笔,都甚觉其间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不仅如此,这种模糊状态还渗透到市场的各个相关行业。近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对收藏市场赝品丛生现状作出专题报道以后,引发多家媒体关注。同时,更引起了人们对于艺术市场形态的反思和艺术品价值的思考。
让很多初涉收藏圈子的人忽视的是,在热闹纷繁的古玩市场上真正扮演主角的其实是赝品。查看过往媒体报道就能知晓,从首都北京到上海,从黑龙江到青岛、武汉、深圳,再到海口等等各地,都曾对赝品泛滥一事进行过专题报道,且纷纷表示市场上赝品过9成。古玩行有个不成文的行规,就是买到赝品不退货。收藏者买到赝品又恨又急,而挽回损失的唯一办法就是将手中的赝品认做真品高价转手他人。像“传销”一样,下一个藏家只需依葫芦画瓢,赝品的价格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赝品从一进入市场都保持静默操作,在各个买家手中辗转。花钱为赝品开具鉴定证书,甚至最后送进拍卖行为赝品披上又一层新的外衣。唯有有人不小心揭露了“皇帝的新装”,再无人敢接手,这件“工艺品”才真正退出市场。常年在收藏界摸爬滚打的张先生表示,“现在进入收藏的人那么多,真货好货又少得可怜,赝品当然会进来补充市场。艺术品市场虽然暴利却是一个极为专业的市场,市场与大众相隔绝的最外层必然是赝品。盲目进入市场,交学费也是必然的,行里因为买赝品从富豪变穷光蛋的例子多的是。”
然而,赝品最大的伤害不是因为它是赝品,而是因为它被作为真品看待,在这里面价值不是对等的。藏品有它的艺术信息,有它自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它所体现的不仅是它独一无二的艺术欣赏价值,还有它所处的时代的价值,历史沉淀的价值,这一点是现代仿品不能逾越的。而且当代大部分仿品制作工艺粗糙,历史信息对号错位,很容易误导人们的审美价值判断。同时,现代对于古代“赝品”的定义主要被高仿工艺品所取代,制作精美者依然价值不菲,这才是当代仿品的价值,与市场上流通的赝品性质完全不同。
近几年来,心态问题恐怕已经成了国人挥之不去的话题。现在社会变化节奏如此之快,令人应接不暇,这种类似不用付出努力就可以致富的捷径吸引了无数人为之侧目。就像赌博一样,无数收藏者想通过“捡漏”一举暴富。“其实很多买家不知道,在这种没有专业知识、真品又如此之少的情况下,淘宝其实就像买彩票一样靠的全都是运气,”于颂斌感慨道。于颂斌是河南化工研究所前党委书记兼青铜器鉴定专家。他表示,真正害了藏家的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捡漏”观念。现在的人都太浮躁,不知道水多混,对自己的鉴别能力又信心过高,太容易相信故事。
艺术品收藏就其本身而言,是一个富有艺术内涵又极为专业的行当。学会收藏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这需要多年的阅历和自身修养的不断提高,每一个一夜暴富的神话背后都有着无数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古玩收藏市场上,有一个说法叫做,“筑巢引凤”。通常是指,古玩店老板通过用一般的藏品和赝品摆出铺面以吸引有意向的买家。懂行的买家识别出优劣,才有机会与老板开始真正有质的交易。在这里笔者用它来比喻合理的收藏:不断地积累收藏知识,多看、多逛、多问,提高眼力,学会区分真假新旧,明了藏品的真正价值,才能在藏品的涨跌中盈利,才能引得“凤”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