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画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艺术潮流已不是哪一派所能主导,而是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新时代。各种艺术流派都试图通过努力得到社会的认可、历史的承认,而作为中国画,特定的笔墨纸砚等作画工具和大中华文化背景,决定了它的笔墨特征和人文特征。抛开这两点,谈不上中国画,更谈不上创新。
中国画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中国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成熟、完整而独立的体系,并以工具材料、笔墨韵味、审美情趣彰显出鲜明的艺术特色而著称于世,称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和东方艺术的奇葩。纵观历史,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今天的绘画是在学习昨天的前人成果的基础尚创造的。这就体现了传统性和继承性,这就是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也就是说,中国画的创新只有通过学习和继承传统才能发展和创新,否则,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便成了没有根底的文化,其生命力可想而知。
无论何种艺术语言,其精髓都必定是对传统中国画艺术语言的延续和革新、丰富和发展,任何离开传统的所谓“创新”都不符合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传统的中国画艺术语言仍然是当今中国画艺术割不断的血脉。中国画艺术之所以能一直延续和发展,有其深刻的道理,它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社会意识的潜能,渗入社会心理的深层,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观念、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以及风俗习惯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民族欣赏习惯而代代相传。
中国画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表现形式,但在社会发展中,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人们欣赏水平和要求的变换而变化。
当代艺术,总是给后代的艺术以巨大的影响,而后代的艺术又总是继承前代艺术的成果来发展,这种继承关系贯穿人类艺术发展史的始终。我们要使中国画跟上时代步伐,首先必须尊重历史和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正如徐悲鸿先生对待传统那样:“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乘入者融之。”作为艺术实践者和创造者,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继承不是复古,学习不是模仿;“借古开今”不是“借古代今”。继承传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创新,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创新。
必须坚持民族性的灵魂和法宝
在世界民族艺术之林,能够创造一种富有生命力而又与众不同的画种者不多,在古代四大文明中,只有中国绘画独树一帜,称为至今仍令中国人自豪的文化景观。它有力地告诉世人,中国画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就是源于特有的民族性。历史已经证明,艺术越具有民族性,就越容易为世界所接受。中国画发展到今天,可谓百花齐放,而能够被认可的,始终离不开民族性、传统性、创新性。只有根植于民族土壤,建立在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根基之上结出的硕果,才是真正的创新,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性就是由民族的历史和思想文化所决定并体现区别于其他民族同类要素的特征,它是艺术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艺术创新因人而异
绘画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绘画艺术的价值在于创新。一个时代的艺术,是这个时代客观现实生活的反映,而这种反映是通过艺术家的大脑来实现的。因此,艺术家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对决定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文化内涵、艺术成就至关重要。
在当今社会,文艺作品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求艺术家要跟上时代步伐,以创新的思想和观念投入到火热的生活和创作中去。要认识到艺术家的个性差异,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阅历不同,就会造就不年个的世界观、人生观、就会对艺术有不同的感悟和追求。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个性修养不同,必然造就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个性。个性差异对创新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它是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东西,也是个人艺术最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当今画坛、著名和知名者之所以脱颖而出,凭借的就是极具个性的东西和深层次的文化继承性。继承传统精华,融入时代精神,张扬艺术个性,这就是创新。
要实现创新也并非易事,有的画家传统功力扎实,但就是泥古不化,苦苦追求一生,却始终找不到富有个性的艺术语言,难以取得突破,那种苦恼可想而知。创新要求与时俱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不断创新是艺术发展的规律,与时俱进是艺术创新的规律。石涛讲“笔墨当随时代”当代人要有当代人的精神面貌和人文气质,当代中国画理应体现当代的时代意义。几千年来,中国画形成了独特而成熟的思维方式、表现方法、审美趋向以及民族风格,不同时期的艺术往往与所在时期的社会需要相呼应,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艺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气质与风度始终保持着相当的协调和统一。
作为青年画家,近年来我也在中国画创新方面有着自己的思索和尝试。我认为艺术作品的个性、创造性与作者的生活阅历、内在气质和艺术追求分不开。我从小生活在豫北农村,童年记忆中那浓浓的乡情、家乡人纯朴的性格、北方的地域特征等等,都使我的创作离不开这熟悉的生活,而表现这种生活可有多种方法,根据自己的综合能力和艺术趋向,我以饱含激情的笔触描绘家乡的风土人情、喜怒哀乐,没有在工笔画中追求“巧密而精细”,而以工笔写意,在工笔基础上进行意象造型,吸取了民间美术中独特而强烈的形式美感,力争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偏重意向的审美追求,在严整工稳中追求现代感,在率真追求潇洒,在雅拙中追求秀润,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美感。
创新可贵,创新难能。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特定的气质、艺术修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追求,所以创新就会因人而异。创作无坦途,创新无捷径。只要以延续和发展人类文化遗产为己任,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孜孜以求,就一定能在创作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