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运动训练学谈学习压力


 
                  如何减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许多人在认识上有一定的误区,只要学生一有课外作业,课程安排稍微紧一点,就说负担过重,其实是减负的误解。笔者想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谈一下学习压力问题。
                    在运动训练学上,与学习压力相当的是训练负荷、强度。要提高运动成绩必须首先进行合理的运动负荷及强度的安排,对运动员施加运动负荷刺激所产生的训练效应,实质上是一个生物适应过程,当运动员适应这一负荷后,机体机能就会出现“节省化”现象,即运动机能的相对提高。如果负荷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机体就不再产生新的适应,只有施以更加强烈
                  的负荷刺激,产生新的适应,才能进一步提高技能水平。但是如果训练过程中对机体施加的负荷不是逐步提高,而是提高过快,机体没有足够的适应时间,或者超过了机体所能承担的最大负荷限度,机体不但不产生新的适应和高水平的运动成绩,而且还会对机体健康带来损害。训练中的负荷应在运动员机体能力得到恢复与提高的基础上进行,训练课负荷之间的间歇过长或过短都不利于机体能力的提高。
                    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负荷,学习的密度亦可称之为强度,学习任务的负荷、强度对于大脑的活动所产生的疲劳程度,大脑机能的恢复及机能能力的提高,同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原理应是一致的。
                    目前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学生学习压力过大,没有充分的间歇、休息时间。疲劳没有消除,长期过分的学习会使大脑机能能力呈现下降趋势,负荷过大,机体没有足够的适应时间,或者超过了机体所能承担的最大负荷限度,这样易引起疲劳,不利于机能能力的提高,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而也就谈不上成才了。
                    对当前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必须进行改革。必须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减少他们的负担,但减少到什么程度为适呢?必须有一科学的度量。如果认为减负就是砍掉学生的课外作业、课程要安排的宽松些,把学生休息时间越多、玩的时间越多理解为减负,这是错误的。从运动训练学原理上来看,如果间歇时间过长,没有适宜的学习密度,没有一定的强化记忆,想提高大脑的机能能力,获得丰富的知识是不可能的。
                    要想提高学习成绩,必须科学安排学习内容的量及密度,即合理安排学习负荷。从运动训练学原理来看,必须有合理的间歇时间,即合理的休息、调节时间,使机体有一个生物适应过程,适应以后,适时地再加以新的较大负荷,使机体产生新的适应,即适时、适量地对大脑进行刺激,使大脑逐步适应。从而进一步提高大脑机能水平,达到新的学习目的,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由以上分析可知,关键在于一个“度”的问题,那么,负荷、密度(间歇时间的长短)的大小,如何来控制呢?在宏观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是:间歇时间长短也应与学习负荷的大小成正比;学生个体精力上的差异性,精力旺盛者,间歇时间可相应缩短;学习负荷的内容性质不同,所需恢复时间也不一样。运动训练学上是通过一些生化指标来控制运动员训练的密度、强度。在学习中,能否找到一些指标呢?众所周知,学习过程是脑力的消耗,大脑的兴奋与抑制的转化能力,决定着大脑的工作效率,与之最密切相关的是大脑的供血、供氧量,脑力消耗越大,所需供血、供氧量越大,产生的一二氧化碳的量也就越多,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大,就会刺激神经中枢,加快呼吸与心跳;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继续增加,大脑的供氧量又逐渐下降。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研究出一个呼吸或心跳频率指标,衡量学习负荷与密度的大小,从而科学地安排学习计划。
                    为达到教育目的,一定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古时候刺骨悬梁、穿壁引光、积雪囊萤、燃糠自照等勤奋好学的故事,主要是引导教育青年树立好学上进的志向。但如果方法不对或不适当,也会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这方面的教训不少,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因此,正确处理好学习压力问题是一重要课题,它对目前的减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学习压力大不利于成才,没有压力的学习,也不利于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