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性恋心理及其辅导方式研究
在我国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对性的看法,一是一些人把性视为淫秽的字眼,谈性色变,对性意识有一种神秘感、羞耻感,甚至罪孽感;二是在现代西方社会“性自由”、“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社会上出现了由过去的禁欲主义走向纵欲主义的现象,一些人对性采取了“杯水主义”的态度。受此风影响,中学生的性恋观念也受到强烈冲击。伴随青少年的性成熟,他们的性意识、性角色、性行为、性道德、性爱观,变得大胆开放又混乱、过错。孕育着潜在的危机和心态的失衡。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威胁,社会秩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长春青少年性现状调查显示: 75%初中生看过黄碟,30%的初中生表示有过性经历,并且对学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45%高中生有过性行为。(东亚经贸新闻,2005-09-27)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市、深圳市普通中学的学生有近50%的人有早恋行为,“少女母亲”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年龄呈低龄化倾向,青少年性犯罪率在不断增高。中学生因学生性恋现象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和相关问题,加大了学校教育工作的难度。为此,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早恋现象,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过去对中学生因性成熟而引发的情感问题,大多以早恋的概念一言以避之。其实早恋只是一个描述现象的时间概念,它并未真正揭示出中学生恋爱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而性恋概念的提出,并不是想用它代替早恋的概念或者说它更科学。如果说早恋的概念是从时间上揭示中学生的恋爱现象,那么性恋的概念则只是从生理原因上揭示中学生的恋爱现象。中学生因性成熟而产生性意识,又因具有性意识而出现性行为,中学生的所谓恋爱现象,即是性意识的结果,又是因性成熟引起中学生产生恋情的生理原因。它与成年人的恋爱和爱情有着形成原因、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发展目标的不完全相同。
一、中学生的性恋心理特点研究
人的性心理是指人对建立在性生理基础上,形成的性角色、性冲动、异性关系、性行为的反映活动。包括性认识、性情感、性意志、性动机、性需要、性气质、性能力等项内容。而人的性恋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一般要经历从萌发、觉醒到成熟的过程。
所谓性恋心理是指人因其自身性生理成熟对他(她)人(异性、同性)或对自己而产生一种爱慕倾心的情感体验状态。
(一)中学生性恋心理的特点
1、朦胧性。中学生对生物学意义上的性身份、性行为的认识,应该说还是比较清楚的,但对社会文化意义上的性角色、性度、性爱、性异常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和朦胧的。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少年,开始意识到男女之间的真正差别,并不仅仅是服饰和身体外形的不同,而是还有彼此生殖器官及副性征的不同和两性之间的特殊关系。这种对性的初步认识,使他们开始产生羞涩感,女性变得腼腆、矜持,男性变得拘谨、窘态。调查显示,对因性成熟而出现的性体验和性欲望,7%的男生、11%的女生、9%的中学生、10%的初中生、7%的高中生,表现出窘迫害怕的心态。9%的男生、10%的女生、10%的中学生、10%的初中生、6%的高中生,表现出烦恼内疚的心态。对第二性征的出现,5%的男生、11%的女生、8%的中学生表现出羞涩的心态;3%的男生、3%的女生、3%的中学生表现出恐慌的心态;3%的男生、10%的女生、6%的中学生表现出焦虑的心态。30%的男生、25%的女生、38%的中学生、22%的初中生、29%的高中生对男女情爱之事渴望了解。62%的男生、71%的女生、67%的中学生、703%的初中生、57%的高中生,对性别角色的异化的做法表示说不清楚。28%的男生、28.7%的女生、27.6%的中学生、295%的初中生、15%的高中生,对是否愿意接触异性同学表示说不清楚。在公共场所看见情侣亲热时,21%的男生、12%的女生、16%的中学生、16%的初中生、15%的高中生,感觉好奇。
2、好奇性。产生了解异性的好奇心理。少年身心发展的急剧变化,促使男女双方越来越关心性方面的知识,尤其注意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形象,有时甚至以逞能、奇异、荒唐、恶作剧的手法,探寻异性的反映,或通过影视、文学、艺术途径了解异性的秘密。
3、好感性。中学生已由两小无猜发展到男女有别的阶段,产生暂时疏远异性的否定倾向。疏远异性的闭锁性和亲近同性的开放性,使异性少年之间的心理产生距离,外在行为有一定的界限。从少年期的反感发展到青年初期的好感。思慕异性的情感表现的比较明显。调查显示,71%的男生、71%的女生、72%的中学生、65%的初中生、83%的高中生,表示愿意接触异性同学。48%的男生、60%的女生、54%的中学生、51%的初中生、63%的高中生,表示在接触异性同学时有心情愉悦的感觉。现在在初中阶段,异性同学之间的界限或者隔阂已并不像以前那样明显,形成反感的时间段,也并不像以前那样长。
4、冲动性。由于受到认识能力和理智水平的限制,中学生的性意识和性行为,往往表现出一种冲动性。对因性成熟而出现的性体验和性欲望,15%的男生、7%的女生、11%的中学生、11%的初中生、17%的高中生,表现出非常兴奋的心态。23%的男生、21%的女生、22%的中学生、20%的初中生、19%的高中生,认为为自己所喜欢的人献身是爱的表现。2%的男生、2%的女生、2%的中学生、2%的初中生、3%的高中生,对通过变性手术改变性别的做法表示愿意尝试。2%的男生、1%的女生、1%的中学生、2%的初中生,对性别角色的异化的做法表示愿意效仿。17%的男生、22%的女生、20%的中学生、15%的初中生、26%的高中生,在被异性同学欺负时采取以暴制暴行为。
5、模仿性。由于受到好奇心、崇拜权威、攀比心理、趋同作用因素的影响,中学生特别愿意无模仿同伴的行为。53%的男生、58%的女生、56%的中学生、47%的初中生、70%的高中生,愿意欣赏爱情类型的歌曲。“当知道有的同学在谈恋爱时,自己是什么感觉,”15%的男生、12%的女生、13%的中学生、12%的初中生、9%的高中生选择了“好奇”。18%的男生、13%的女生、15%的中学生、14%的初中生、17%的高中生选择了“羡慕”。4%的男生、1%的女生、2%的中学生、3%的初中生、3%的高中生选择了“效仿”。对“怎样看待个别中学生因“早恋”发生的性行为现象”,10%的男生、4%的女生、15%的中学生、4%的初中生、10%的高中生,表示 “支持”。“对异性同学产生好感或爱慕之情时应怎样处理”,16%的男生、10%的女生、13%的中学生、13%的初中生、17%的高中生,则选择直接向对方表达;29%的男生、33%的女生、31%的中学生、30%的初中生、36%的高中生,表示要“委婉试探对方反应”。
6、内隐性。一般来说,儿童的性心理是外露的,少年的性心理是矛盾的,从青年初期开始,高中生的性心理趋于内隐和稳定,往往隐藏于内,而不表露于外,理性较之情感对个体行为的控制作用更为巨大,这种特点与他们认识能力和自我意识增强有关。如果说少年对异性还局限于一种好奇探索的阶段,还不可能产生对异性明显的指向性。那么从青年初期开始的性心理发展,却对异性产生了明显的指向性,并愈来愈明显集中、专一。
7、自控性。人的性行为不仅受生理因素的制约,而且也受到社会道德的约束。因为,人的性行为是被社会化、精神化的行为,而动物的性行为只是为了满足性器官需要的生物性行为。虽然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尚处于青春发育期,会产生因性成熟而出现的心理动荡与困惑。但中学生还是具有较强的自控性。性心理的道德调节作用越来越大,生理对它的制约作用受到控制。虽然青年的性生理冲动较之少年来的强烈、迅猛、持续时间长。但是,性道德对性生理的制约作用都随之提高,因而对性生理冲动的减弱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与此同时,性心理的形成与他们所承担的自身义务和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具有广泛、深刻的社会内容。生理上本能欲望的萌动,不仅仅受道德感的制约,而且还要受理智感的制约,往往不只是想图一时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关心未来的发展;不仅仅是从自身考虑问题,还需要同社会责任联系起来,这种特点是少年所不具备的。调查显示,中学生对性体验、性欲望的反应,有62%的男生、69%的女生、65%的中学生、67%的初中生、62%的高中生,表现出主动控制的意识和行为。当知道有的同学在谈恋爱时自己是什么感觉?48%的男生、68%的女生、57%的中学生、56%的初中生、67%的高中生选择了“旁观”。当别人向自己求爱应该怎么办?36%的男生、51%的女生、43%的中学生、41%的初中生、42%的高中生,表示要“婉言拒绝”;10%的男生、8%的女生、9%的中学生、7%的初中生、5%的高中生,表示要“征求家长或老师的意见”。
(二)中学生性恋心理的成因
中学生性恋心理的成因,是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风气)、教育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技术、大众媒介、风俗习惯、婚姻质量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社会环境是影响中学生性恋心理的决定因素。社会政治的昌明、社会经济的状况、社会文化的水准、社会环境的氛围、社会舆论的导向、社会公众的取舍等因素,无不对中学生的性恋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女生的善良、男生的勇敢,被中学生视为最优秀的品格,女生的自私、男生的小气,被中学生视为最厌恶的品格。这说明社会环境的主流价值取向,对中学生的良好品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社会的不良影响,也在腐蚀着青少年稚嫩的心灵。2%的男生、2%的中学生、1%的初中生、2%的高中生,认为社会上的卖淫嫖娼现象,是一种进步的社会现象。12%的男生、7%的女生、10%的中学生、9%的初中生、12%的高中生,对此持一种理解的态度;4%的男生、1%的女生、3%的中学生、2%的初中生、4%的高中生,则持一种支持的态度;10%的男生、8%的女生、9%的中学生、8%的初中生、9%的高中生,则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2、“性加速现象”是影响中学生性恋心理的“助推剂”。性成熟的前倾或性成熟的加速现象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19世纪中叶时欧洲女性月经初潮的平均年龄是16—17岁,在20世纪中叶时则为12—13岁,提前了3—4年。美国在50年前,女性月经初潮的平均年龄是15—16岁,现在是12—13岁。日本在1945年统计,女性月经初潮平均年龄是15.3岁,1981年统计时则是12.39岁。(转引自《性的教育》洪嘉禾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第214页。)现在是孩子都懂大人的事,但大人却不懂孩子的事。中学生性成熟的前倾与性道德教育的滞后,带给人们的是无奈、无助和无力。
3、课堂教学是影响中学生性恋心理的关键因素。对绝大多数中学生而言,获取性知识的正规渠道,首要的还是课堂教学。学校的正面教育的先入为主,成为植根于学生心灵的坚定信念。也成为防御腐朽文化的思想盾牌。它可以增强中学生的免疫力和拒腐防变的能力。
4、文化传媒是是影响中学生性恋心理的主要途径。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广告、文学、艺术等媒介或载体,是中学生了解性知识的主要途径。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通讯的性质、品位、内容、导向,直接关系到中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是糖衣炮弹,还是精神食粮;是文化毒药,还是高雅文化;对尚处在成长时期中学生的选择能力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对我们整个社会良知的一种考验。是要下一代的未来,还是只要金钱;是要民族的千秋万代,还是只要一时的感官痛快。
5、同伴交流是是形成中学生性恋心理的相互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自身性生理特点的了解,同学交流是女生获得性生理特点的次要途径,是中学生获得性生理特点的第三途径。调查显示,在伙伴交流中吟唱或者吟诵校园歌谣的现象十分流行,分析发现校园歌谣的性质和内容,大多属于不健康的范畴,黑色幽默、灰色调侃、黄色段子,污染着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传播着低级趣味的东西和下流淫秽的信息。而校园歌谣的流行,具有内容灰、韵律强、方便记、速度快、传播广、影响坏、腐蚀深的特点。灰色校园歌谣和色情淫秽“口袋书”是继污言秽语之后另一种形式的文化垃圾。在同学之中传诵灰色校园歌谣、传阅色情淫秽“口袋书”,目前已成为同伴交流的重要内容。我们说朋辈交往、伙伴交流,虽然是中学生了解、学习性知识的主要途径,但特别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向他们提供科学的性信息。中学生在交往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交往会产生情感,形成好感;产生摩擦,造成挫折。无论发生哪种情况,都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都是人生的一种经历。对于中学生而言,它是一种财富,而不是一种包袱。
6、教养方式是是影响中学生性恋心理的“启蒙读物”。孩子是父母生命的自然延续,他所延续的不仅是父母的物质生命,同时还要进行家庭文化的传承。所以,在孩子身上所要继承的就不仅是父母的生理性遗传素质,而且还要继承父母的社会性遗传素质。至此,父母的素质、父母的感情、婚姻质量、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氛围、亲子关系等方面,就会对子女产生直接的正面或者负面影响。不幸福的家庭的子女,一方面,会使一部分中学生对与异性相处,产生忧虑感、恐惧感、怀疑感。调查显示,18%的男生、10%的女生、14%的中学生、12%的初中生、12%的高中生,认为父母婚姻质量对自己结交异性朋友产生忧虑感。5%的男生、3%的女生、4%的中学生、4%的初中生、4%的高中生,认为父母婚姻质量对自己结交异性朋友产生恐惧感。9%的男生、12%的女生、10%的中学生、10%的初中生、9%的高中生,认为父母婚姻质量对自己结交异性朋友产生怀疑感。另一方面,会使一部分中学生,在异性同学中寻找温暖,产生恋情,解决情感饥渴问题,以弥补家庭冷酷、父母专制、亲子冷淡带来的亲情缺失。
(三)中学生性恋心理的趋向
1、中学生的性心理发展从整体上处于性朦胧期和性思慕期,表现为异性之间的反感阶段和好感阶段,个别中学生有向往、倾慕异性的心理与行为,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成人的恋爱与爱情活动。中小学生的早恋行为是一种正常现象,中学生对异性产生感情是青春期性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早恋并不是人人必须经历的过程和阶段。
2、中学生的性情感直白而热烈,性欲望奔放而强烈,很少有掩饰和迂回,性知识贫乏,但性态度和性行为在某些方面比较开放。。调查显示, 38%的中学生对男女情爱之事渴望了解。7%的男生、3%的女生、5%的中学生、2%的初中生、8%的高中生,表现出自慰性性行为。23%的男生、21%的女生认为为自己所喜欢的人献身是爱的表现。10%的男生、5%的女生认为为自己所喜欢的人献身是生理的需要。4%的男生、3%的女生认为为自己所喜欢的人献身是被动所为。37%的男生、39%的女生认为为自己所喜欢的人献身是两相情愿之事。
3、中学生中女生的善良、大方、温柔、爱心、细心,男生的勇敢、正义、大度、稳重、刚强等人格品质,在今天仍然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道德准则。忠厚型的男生和善良型的女生是中学生的首选。
4、中学生性角色认知的异化、双性化倾向趋于明显。2%的初中生、3%的高中生,对通过变性手术改变性别的做法表示愿意尝试。2%的男生、1%的女生对性别角色的异化的做法表示愿意效仿。82%的男生、18%的女生,自己的穿衣打扮、举止言行、风度气质特别愿意男孩化。5%的男生、47%的女生,自己的穿衣打扮、举止言行、风度气质特别愿意女孩化。13%的男生、35%的女生,自己的穿衣打扮、举止言行、风度气质特别愿意双性化。
5、中学生对性恋对象的忠诚度在下降。7%的初中生、16%的高中生,对“三角恋爱”表示 “理解和支持”;还有极个别的女生、初中生表示“非常赞赏”。对社会上“包二奶”、“婚外情”等现象9%的初中生、12%的高中生,对此持一种理解的态度;2%的初中生、4%的高中生,则持一种支持的态度; 8%的初中生、9%的高中生,则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6、个别中学生萌生反常性行为现象。2%的男生、1%的女生,耳闻目睹异性所用的东西时,有收藏于己的想法。1%的男生、2%的女生,耳闻目睹异性所用的东西时,有窥视偷看的想法。
二、中学生性恋心理的辅导方式
性恋心理辅导方式,就是心理咨询者对咨访中学生所进行的性知识、性规范、性角色认同、性健康教育,以及性心理调控和预防性越轨与性犯罪的心理咨询、辅导方式。
(一)性恋心理辅导的指导思想
性恋心理,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自我发展问题。性恋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性恋心理辅导的目的是基于人文关怀的理念,以协助学生自我了解为起点,以协助学生自我实现为目的。心理辅导在于助人自助,不是救人,而是教人如何自救。而非代替学生解决问题。为此,对中学生进行性恋心理辅导,要以“关爱学生精神健康,塑造学生完美人格”为主题;以发展性辅导为核心;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关、自我关、人性关、性爱关、人生关、道德关、审美关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社交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主负责能力、识别是非能力、高尚审美能力、关爱他人能力、心理平衡能力为内容;以促进学生形成文明的素养、完美的人格、健全的心理、和谐的生活方式、持续的发展态势为目标。使性恋心理辅导在观念上,由面向个别问题学生转向面对全体学生;由消极的防治转向积极的发展;由问题导向转向目标导向;由一般的适应性转向可持续的发展性;由只关心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某一具体问题转向帮助学生完成人生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由反应性干预为主转向前摄性干预为主;由心理资源利用的局限性转向心理资源开发的社会性;由心理辅导手段的单一性转向心理辅导手段的多样性。
(二)性恋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
1、人格辅导方式是进行发展性辅导的主要策略。人格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具有阶段性、连续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在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主要矛盾和心理危机,而所谓的健康人格就是在解决各个阶段的危机后所形成的相应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按照人本主义的思想,所谓“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发挥和人生价值能够体现的人。” 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和可塑期,对于中学生的性恋心理辅导,应着眼于性道德教育走在性生理成熟的前面,通过人格辅导中的自我意识辅导、情绪辅导、人际交往辅导、价值澄清辅导以及做决定与解决问题辅导的诸多方式,运用角色扮演、讨论、辩论、讲授、训练等方法,帮助学生澄清生物性与社会性,朦胧与觉醒、友情与爱情、怀春与早恋的界线,让生物的本能因素服从于道德审美因素。
2、认知辅导方式的着力点,应立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促使他们形成是非观念、美丑观念、责任观念、利害观念、尊重观念、权利观念和角色观念,以合理的认知方式代替不合理的认知方式,以科学的信念代替不科学的信念。通过教导、质疑、讨论、倾听、作业等方式,协助学生构建合理的道德认知结构。人们常说“无知者无畏、无德者无惧”,这说明愚昧是产生祸端的温床,无德是孕育罪恶的土壤。当人们用“小学生一队队,初中生一堆堆,高中生一对对”来形容中学生“早恋”现象状况时,殊不知寒暑假现已成为女中学生做“人流手术”的高峰期。“调查全国20多个省区、40多个城市、60多家医院,其中一年中,最少的一家医院发现了4个少女孕妇,最多的一家医院发现了27个。有32家发现了超低龄少女孕妇,年龄在12——14岁之间的有52人,12岁以下有13人,年龄最小的只有10岁。”(《中国当代少年性罪错调查》)鉴于严峻的社会现实,应唤起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责任感,普及科学的性知识,开展健康的性教育。根据焦点解决短期咨询(SFBC)的理念,“每个人对某一问题或目标的描述与其行动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可以借由改变个体看问题的观点,从而改变行为,也可以借由改变行为,从而改变看问题的观点。小的改变会带来大的改变,最后可以导致整个系统的改变。”所以,防微杜渐,增强中学生的免疫力,要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为基础,认识上的偏差和思想上的溜号,会削弱中学生的心理抵抗力和行为自制力。
3、理性情绪方式是以梳理不合理信念及不和逻辑的思维方式为手段的。依照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的ABCDEF人格理论,“事件(A)本身并非是引起情绪反应或行为结果(C)之原因,而人们对事件的不合理信念(B)(想法看法或解释)才是真正原因所在。因此要改善人们的不良情绪及行为,就要劝导干预(D)非理性观念的发生与存在,而代之以理性的观念。等到劝导干预产生了效果(E),人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及行为,心理的困扰因此消除或减弱,人也就会有愉悦充实的新感觉(F)产生。”(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在中学教育实践中,中学生对性恋现象的认识,确实存在一些不科学的看法。一谓“长大”。认为我已是中学生了,成人的事我都懂,成人能干的事,我也可以干,成人能做到的事,我也可以做到。二谓“好玩”。觉得谈情说爱挺有意思,非常愉悦好玩,感觉很开心。三谓“攀比”。同是同龄人,为什么别人可以做,我就不能做;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可以做,我也可以做。四谓“流行”。早恋是一种时尚,跟风是怕别人说自己落伍不时髦。如此种种的不合理认识,导致一些中学生产生负性情绪和不合理的行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个别心理咨询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劝导学生摒弃一些非理性的不合理观念。有针对性的实施一人一策,一事一议,以减轻或者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和失衡行为。
4、行为训练方式是通过强化法、模仿法、行为协议法、代币经济法等方法,建立学生的适当行为,改变学生的不适当行为的辅导方法。如果说理性情绪方式是在有效地改变行为前,先改变不合理的信念,那么,行为训练方式,就是通过先改变不适当的行为,再确立合理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信念。为此,我们构思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三年时间,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的阶段内容。以养成教育为主线,对初一学生侧重“养成习惯、塑造品格”,“关注心灵、珍爱生命”,“迈好每一步,做好每一事,学好每一科,上好每一课”的学会认知、学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教育。对初二学生侧重“心理的困惑、心灵的抉择”,“时代需要竞争意识、成功需要合作精神”,“保持乐观愉快心理、消除忧虑怯懦心理”的心理调适教育。对初三学生侧重进行“绘制理想蓝图、追求幸福人生”,“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成人、成才、成功教育。告诉中学生是求学的年龄,而不是求爱的年龄。爱的匆忙,散得也快。虽然相恋相爱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但中学生无论如何应该把人们的这种感情,看作荷叶上的露珠,学会珍视这种稚嫩、纯真、高尚的情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才可能是幸福的,青苹果不可能是香甜的,只能是酸涩和苦味的。莎士比亚曾说“最早熟的花蕾,在未开放前就给蛀虫吃去;所以年轻聪明的人也会被爱情化成愚蠢,在盛年的时候就丧失欣欣向荣的生机,未来一切美妙的希望都成为泡影。” 所以我们提倡在异性同学之间建立正常交往和友谊关系,要求学生提高对异性的尊重和理解能力,争取做到20不:
(1) 不必过分拘谨,消除紧张矜持; (2)不应过分随便,注意男女有别;
(3).不宜过分冷淡,防止孤芳自赏; (4).不应恃强凌弱,学会以礼待人;
(5).不应馈赠信物,避免单独交往; (6).不应夜不归家,留宿家长同意;
(7)不穿性感服装,抵制异性挑逗; (8).不交坏人朋友,敢于向人说不;
(9)不看黄色信息,远离精神污染; (10)不要随意借钱,注重合理消费;
(11).不能轻言赴约,待人真诚守信; (12)不应逞能摆阔,保持凡人心态;
(13).不应泄密求爱信,尊重他人尊严 (14)不开下流玩笑,注意自尊自爱;
(15).不乱起他人绰号,尊重别人人格 (16)不应窥探他人隐私,免成好事之徒;
(17).不应言行失当,避免他人误解; (18).不应浅薄轻佻,避免过分亲昵;
(19).不让异性抚摩,忌接触敏感部位; (20)不应发生性行为,保护童贞童心。
为此,我们还为学生配备了《中学生礼仪规范手册》和《中学生行为规范手册》两本口袋书。以强化学生的文明意识、礼貌行为,最终让中学生达到“贤善柔和显淑女魅力,谦恭礼让塑绅士形象”的境界。
5、朋辈辅导方式是利用同伴影响,在同龄人之间所进行的一种由同学相互倾诉、沟通、抚慰的自主性辅导方式。埃里克森认为,12—20岁,属于同伴和小团体阶段。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是是其特定的心理危机,其积极因素是对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有信心,生活充满憧憬。这一时期的学生开始具有否定权威、要求平等、心理叛逆的倾向。但在同龄人中可以找到知音和密友,他们最信任同龄人、最听从同龄人,最喜欢同龄人。同龄人以他们之间可以沟通的语言、可以信赖的情感、可以理解的思维、可以会意的微笑,可以一致的行为,进行相互抚慰、相互帮助、相互促进。虽然这种朋辈辅导方式,在成人看来有些幼稚、肤浅,甚至不可靠,但同龄人之间感到温暖和有用。为此,我们以纪念册、手抄报、网页为载体,通过在学生之间开展相互赠送“青春寄语”和“心中之歌”活动,进行朋辈辅导的尝试。我们还通过建立学生心理互助协会的组织形式,把朋辈辅导的方式正规化、制度化、实效化。学生心理互助协会,是一种自主管理、自主活动、自主评价的社团组织,是进行朋辈辅导、心理互助的有效形式。
6、团体辅导方式是是一种有系统的、高效辅导方式。它是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专业训练的技巧和方法,协助多名受辅学生获得有关信息,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和健康的态度行为。对中学生进行以性恋为主题的团体辅导,可采取游戏式活动、参与式活动、认知式活动的形式,通过短剧表演的形式,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以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学生的心理过程。通过团体游戏,进行活动体验和共同分享,学习和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在同辈团体中与人交往,学习社交技巧;学习在团体中与他人分享经验与观念;进而获得团体的接纳与支持,以促进自己成长。通过反思让学生学会自省;通过慎独让学生学会自律;通过欣赏让学生学会自信;通过体验让学生学会自助;通过鼓励让学生学会自主;通过磨练让学生学会自立;通过比较让学生学会自强;通过养成让学生学会自尊。
7、移情体验方式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移情是情感与对象相连、生命与世界统一的过程。当学生赋对象于自己的情感,把自己的感受经验投射到对象身上或把自己的价值理想依托于客观事物时,可能由物我两忘走到物我同一,由物我同一走到物我交往,于无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在校园里也出现了因爱恋对方而相互砥砺、共同进步,或者因爱恋对方而相互沉沦的不同现象。如果能够把这种“私情”化作一股向上的动力,升华为一种学习的劲头,自我调适为心理平衡,就要引导学生通过代偿与升华、抵消与隔离、幽默与解嘲等自我防卫机制进行自我安慰;在参与活动中达到自省、自悟的灵魂洗礼。让中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参与中移情,在过程中升华,在实践中提高。为做到这一点,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我们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要求学生能够记住一句人生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编辑一份心理健康小报;以班为单位出版一期心理专刊板报;排演一个心理剧节目;参加一次心理体验活动。最终能达到让学生懂得一点心理学的知识,理解一种心理调控方法,经历一次心理体验,形成一个新的认知,发展一个新的行为,改变一种不良的心态,矫正一种不良的行为的目的。
8、家庭干预方式是通过对父母的训练,由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施加影响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的异性交往在家庭里会引起亲子冲突,家长的婚姻质量会影响孩子的性别看法,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爱恋意识萌发的早晚。因为,在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的不同角色和交互作用,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状况、家庭氛围、家庭文化、教养方式等因素,无一不对中学生的性恋取向和性行为产生影响。若想使中学生确立正确的性恋观念,首先必须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意识和示范作用。为此,我们通过为家长开设专题讲座,讲解《关爱孩子的心理健康、分享共同成长的幸福》、《青春期孩子的情感心理与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预防与家庭心理干预》、《家庭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等专题,让家庭成员之间建立科学的交往规则,让父母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让家庭环境有良好的氛围。从而使中学生感到人性的美,人间的暖和人生的值。
参考文献:
⑴陈家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⑵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⑶郑日昌:《中学生心理咨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1月,第一版
⑷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