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应用滤镜利弊谈与反思


  滤镜主要是用来实现图像的各种特殊效果,最早由专业单反摄影相机的实体滤镜进化而来,随后出现在电脑上的专业后期处理(如 PhotoShop),再到各种傻瓜式一键处理工具(如美图秀秀),而当移动智能设备浪潮来袭时又转战到了手机上。

  对于移动应用中的滤镜功能相信大多数智能手机用户中、重度用户都很熟悉了,也都知道它的流行因为 Instagram 的带动,在其之后先是几乎所有的拍照应用,再是几乎所有的 LBS 应用,最后到几乎所有涉及照片、图片的应用(如各社交网络客户端等)都内置了类 Instagram 的滤镜功能。

移动应用滤镜利弊谈与反思借移动应用大热连 QQ 截图都有各种滤镜了……

  滤镜功能优点:

  首先便是方便了用户。在数码时代,滤镜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胶片时代“暗房”的作用,用户直接一键选择滤镜功能就能轻松实现各种类高水准色彩画面,滤镜将人人变为摄影大师。其次不可否认的是滤镜效果在适当场景下可以提升照片效果,甚至还能一定程度上掩盖照片本身的不足。

  滤镜功能缺点:

  1. 滤镜损坏了照片的数据完整性

  因为诸如 Instagram 上的滤镜其实都是已经早已存在的经典参数设定,用户只需要简单的选择一个滤镜就可以实现不错的照片效果,免去了用户对相机参数设置和拍照环境调整的麻烦,降低了普通人拍照的门槛。 因为这样一个简单的滤镜效果就可能让原本一张非常普通的照片变得艺术性十足,同时还能掩盖照片本身的不足,因此很多人将滤镜效果当作“拍照法宝”来用,但滤镜并不是万能的,首先就是滤镜功能其实都是对原有图像数据的减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数据的完整性,因此“滤出来的照片”其实根本没用户想象的"那么好",很多在 Instagram 等上展示的优秀照片其实几乎都是由专业顶级摄影相机拍摄并经过后期处理的作品。

移动应用滤镜利弊谈与反思“我是你永远的听众" Via 500px

  如在之前 Instagram 完全指南 一文中曾有一张看似是 Instagram 滤镜效果的配图(上图),其实它不是,它是出自俄罗斯摄影师 Vladimir Zotov 之手。Instagram 滤镜即使再好上几倍也是达不到这种效果水准的。

  2. 滥用滤镜导致信息真伪难辨

  其次,大多数用户拍摄的照片质量并非尽如人意,在手机上更是如此,在拍摄不理想的基础上再搭配滤镜虽然可能在猛的一看下感觉不错,但更多时候它会因为失真、偏色导致信息难辨真伪,甚至认不出真实的人,如在《爱情公寓3》第15集社交网络中亮瞎关谷与曾小贤两双钛合金狗眼的"美女"瑶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用了 iPhone 后的用户很难再看到正常的真人相。

  移动应用滤镜利弊谈与反思

  3. 照片同质化导致审美疲劳

  除了上面两条外,更加严重的就是因为滤镜效果的使用,大量照片同质化现象严重增加。本来之前通过第三方拍照应用使用滤镜功能后再上传、分享到社交网络的用户现在都可以直接用社交网络自己应用使用滤镜功能了,这样带有滤镜效果的照片比例又大幅上升了不少。

  这种滤镜效果照片在当下国内还正在处于爆发阶段,如果这种现状继续保持下去的话,相信一两年后随着智能手机继续全面普及后,你每天看到的照片都不外乎这几种滤镜效果了……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国内大部分手机镜头不是太好,也就意味着用户拍照后使用滤镜功能使照片看起来稍微"上像"点的比例要更大。

移动应用滤镜利弊谈与反思本来更加适合工业、废墟、CG 等的滤镜让生活画面变得压抑阴森

  滤镜偶尔使用是一种乐趣,但所有的照片都用效果很强的滤镜暴力地过一遍就是一种"变态"了,而如果大多数人再将其分享到已经对其审美疲劳的用户时间线上就是一种赤裸裸的“视觉强奸”!尤其是当画面很多都是对着厕所镜子或自上朝下六十度的大脸自拍的时候!再满屏幕花花绿绿的"大师级画面"也不能掩饰内容的平庸、空洞甚至低俗。

   也是因为这一情况,在近日 Wired  Rip Off the Filters – We Need a Naked Instagram 一文就介绍了"滤镜疲劳"(filter fatigue)并呼吁用户停止滥用滤镜功能,并希望出现一款补充的无滤镜(#nofilter)应用重新营造一个没有滤镜效果的生态系统。虽然他的观点并不是要禁止滤镜功能,但在下方的留言中还是出现了很多表示赞同停止使用滤镜功能的声音。

  应该如何反思滤镜功能?

  其实不止在移动应用领域,连滤镜的发源地摄影界也出现了类似情况。面对浪潮汹涌的滤镜潮,一些专业摄影厂商也不禁跟风进来,如奥林巴斯 E-P3 上那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二十多个场景选择和十个艺术滤镜,因为其风格的重口味以及其傻瓜型被网友调侃为“无耻滤镜”。滤镜本来的首要任务是校正色差,再来才是美化和营造特殊效果。但现在滤镜已经俨然成了唯一所会的选择了。也因此滤镜功能被称为“摄影的倒退“:”摄影不再是光圈先决及快门先决,而是滤镜先决,由艺术创作退化成艺术模式的大平卖。“

  在国内移动应用领域,滤镜功能依旧在向多而全的方向发展。没有是没有的赶紧上,已有的继续乐此不疲地增加数量,旧照片、中国风、铜版画、日系甜美(该再来个德国大师毒味)……即使是很夸张、重口味的滤镜也各种无所谓。如腾讯朋友客户端中一口气就推出了 17 个滤镜,除了之前普遍的滤镜外还增加了多个夸张、严重失真的滤镜。虽然手机拍照日后会更加娱乐化、趣味化,但也不能太非主流、杀马特了。

  移动应用滤镜利弊谈与反思

  作为产品人员如何选择滤镜?

  1. 学会做减法

  周鸿祎曾提到”不要忘记你的产品本来的功能是做什么的,要学会给产品做减法,回到最初 Beta 版本的核心功能。“放到这里就要学会给滤镜功能做减法,如果有必要可以精简一下滤镜数目。

  2. 滤镜智能推荐

  能够对用户所在场景进行滤镜智能推荐,而不是放任用户胡乱使用滤镜。

  3. 研究更高质量的滤镜

  虽然现在不少滤镜看起来似乎已经足够好,但和真正好的电脑上后期处理一比较就会发现其不足,滤镜功能还有不少可以提升的空间。

 

  作为用户如何使用滤镜?

  上面所提到的疲劳是指已经拥有移动智能设备并且是中或重度用户来说的,在国内,没有用过甚至没有见过的滤镜功能的用户相信绝对还是占大多数的,对初期好奇好玩的他们来说滤镜绝对是越多越好的,因此在当下希望寄希望于产品设计人员的限制是可能性不大,因此避免滤镜滥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用户的自律,学会分场景适度使用滤镜效果,不要因为有这个功能就一定去用从而导致滥用,学会取舍放弃。

  虽然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智能拍照功能手机时代,虽然诺基亚有逆天的 4100 万像素的 Lumia 808,但就像我们之前在简单而又不简单的手机摄影中所说到那样,手机或许是永远也无法完全取代专业相机的地位的,但手机的便携用于生活的点滴记录与分享已经足矣了,偶尔使用滤镜点缀一下生活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生活最主要的依旧是通过真实的镜头画面发现这个世界更多的美好的真相。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里曾提到“未来社会的文盲不是不会写字的人,而是不懂摄影的人”,因为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人之间的传播形式已经由工业革命前的“叙说”转变成了“信息”,而与之对应的摄影、电影等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大与之前的叙事性文字。所以希望本来应当是一场多元多彩的视觉信息盛宴变成几种单调的滤镜效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