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一篇《新浪微博真正的对手》,终极战略防御,遏制一切千万用户级别的产品坐大。既然腾讯的逻辑会演变成,与其新浪微博→QQ,不如QQ空间→新浪微博,维持住一个相对平衡。那么反过来,新浪的逻辑应该变成这样,与其SNS→微博,不如新浪直接挑战SNS。
余下的问题是:社交战略的核心应该在哪里?
社交价值是一切SNS的必经之路
首先不管别人如何定义SNS的,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微博是SNS的一种形态,只要涉及用户关系的,都是SNS,当然尊重主流,只特指主流的范畴,人人网是,开心网是,QQ空间是,QQ本身也是。
我们不妨来追溯一下QQ的最初,在QQ成为一个庞大的关系网之前,QQ必经之路是社交(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是通讯,所以后面准备了另外一篇《破译私信挑战QQ的关键密码》),后来QQ用户增多,才出现认识的人相互加好友,最终变成一个熟人网络,并因此东方不败。
新浪如果不能直接挑战QQ,而是以领先腾讯微博自豪,最终的结果是马化腾在电话里告诉曹国伟,我认为新浪没有价值。(据说马化腾曾跟周鸿祎说:他认为360、迅雷这些产品都没有价值)
社交的核心在信用
回到社交。QQ的社交首先从寻找在线用户开始,后来开始可以根据地域年龄等条件筛选。实际上在用户的社交过程中,核心问题是基于信息找到想找的人,我色狼了,想找一个湖南MM聊天,然后根据年龄23地域湖南筛选,结果最后发现,那家伙是个27岁的男人(艹,你永远不能知道坐在电脑另一面的是不是一条狗)。
后来的校内(人人)网能在QQ已经垄断市场的情况下,实现量级的突破,最大的原因不在别的,因为信用,在确定的大学+真实姓名的情况下,这首先存在信用问题,双方都知道,对方一定不是四条腿的动物,你只需要知道隔壁班MM的名字,就可以找到她了,随着高中以及职业信息的加入,关系线进一步交错沉淀,一个SNS大网成就了。
社交最大的问题在于信用,我需要知道对方是谁!
V的涵义和信用的有效性
twitter第一次想到要诞生V,初衷肯定是为了信用,即确定一个人。
为什么V能确定一个人,因为奥巴马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了很多确定的信息(美国总统)但如果为韩刚加个V,很抱歉,我们没见过世面,只跟李刚很熟,没人知道他是谁,这个简单认证本身是无效的,这是twitter的逻辑初衷。
不过新浪显然不这么认为,而是作为一种运营策略来对待,由于这个叫韩刚的家伙居然跟奥巴马一样带了个特殊的V,于是人们相信,这一定是一个比李刚还牛逼的人物,因为V这个符号本身就被奥巴马赋予了一定的信用。
这一策略极其成功,多少人为了一个V望眼欲穿,这不仅仅是文化天性,虽然微博上藏龙卧虎,但在一个混沌系统里,如果你不知道对面是谁,那么你无疑更愿意跟相对比较确定的一个人沟通。
信用,仍然是信用,标签可以随意写,学校工作单位可以不写甚至乱写,在两个用户之间,唯有V是第三方认证(新浪官方认证),所以V的涵义不在于名人,而在于信用,但V的浓度很小,未来,信用问题是制约微博社交职能发挥的瓶颈问题。
请注意,在上面一段里,我用了一个词汇“第三方认证”而不是“新浪认证”。电子商务公司通过第三方支付来确保交易的信用,V的意义也是如此。
我的身份证能证明我是谁,我的朋友一样能证明我是谁,但我说我是谁,你表示怀疑,所以,所有的信用,都来自第三方,其有效性的大小,取决于第三方本身的信用。人人网的实名制+大学本身并不能真正确保信用,但是他的同学可以,不大可能一个班级的所有人都是假的,所以当关系网建立起来后,实名不实名不是关键,关系本身就天然确保了信用的有效性。麦田一直强调一个信用问题,相当正确,只是要确定一个人,并非一定要实名,相信对于博客的读者而言,越石父这三个字比起本人姓名更能确定我这个人,相比之下,在名片上做文章比在名字上做文章更有意义一些(过去高估了麦田的作为,这真是一件痛苦的事)。
综上所述,提升信用即最大化的确定一个人,他的身份、兴趣、观念、关系等等,而信用的有效性取决于认证信息的信用,这或许指明了两条信用提升的阳光道。
1. 通过大学、公司等现实关系相互认证,出关系链。
2. 允许信用高的V去提升其他人的信用,就好像圣斗士里有黄金,也有白银一样,这本身可以分担官方信用认证的工作量。
为了达到明修认证暗渡SNS的目标,无论是相互信用还是V的信用,提升信用的过程必须建立在不可选择的基础上,即,给出固定的现实关系选择:A、同事,B、同学,C、朋友,D、亲人,可以备注,但必须选择,并且应让这种现实关系范围尽量缩小到100米之内。并且+并且,这些认证最后直接涉及自己的关系列表(废黜过去的分组吧)。
信用的悖论
不论何种社交网络,最终无非可以这样二分:结交新朋友,沉淀老朋友,前者让用户找到想要连结的线,后者让SNS无敌天下,信用利于前者,而后者,不能绕开一个话题:通讯。
通讯是一个很“中性”的词汇。“中性”这个词汇处境尴尬,因为韩寒会联想到信春哥只能得永生,不能保证其他。在这里,这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一个概念,海纳百川的概念。
QQ承载了这个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络,不是因为真实的自由,也不是因为不真实的自由,而是因为允许真实也允许不真实的自由,彼此熟悉有所底线的人能拥有这个世界,低俗别有用心的人也能很愉快的隐藏在这个世界上,因为通讯本身“中性”,不偏不倚,这相比信用,具有更高的包容性,更深邃的扩展能力。
当所有人都说颠覆IM的一定不是另一个IM,而有可能是微博时,继续探讨微博颠覆了谁不再是一件值得探讨的事,只是,如果上面这个结论本身并没有错的话,那么又是什么让我们看到这么一个尴尬的事实:你问微博上某朋友:我的QQ号是*********,方便的话加我QQ?